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工作动态 > 业务动态 > 普法与依法治理

【黄石普法·创新实践】“小西普法”让基层普法“接地气”

来源:黄石市司法局      时间:2025-11-03 18:57

吉祥物“小西”和“小法”卡通形象

一、背景情况

在法治建设深入推进、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背景下,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,对司法公开与普法形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为积极回应这一时代命题与人民关切,黄石市西塞山区人民法院立足审判职能,锐意创新,打破传统普法的时空限制,主动将司法服务端口前移,精心打造了《跟着小西来学法》特色普法品牌,以更加贴近生活、通俗易懂的方式,将抽象的法条转化为生动的故事,让法治声音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《跟着小西来学法》的应运而生,不仅是西塞山区法院延伸司法服务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生动体现,更是我市法院系统顺应时代潮流、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次有力实践,为营造尊法、学法、守法、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注入了全新活力。

《跟着小西来学法》动漫视频片头

二、主要做法和成效

(一)强化组织领导,从“一把手抓”到“人人当宣传员”。要做好普法,组织保障是关键。西塞山区法院从机制入手,织密“大普法”网络:一是靠领导带头推。院领导亲自挂帅抓宣传,把普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,初期甚至“一把手”逐一审定宣传内容,确保方向不偏、质量过硬;二是以计划明方向。连续三年制定“新闻宣传+调研信息+普法工作”三合一年度方案,每月给各部门定指标——既要写文字稿,也要拍短视频,确保内容均衡产出;三是以考核促落实。每季度通报宣传成效,好的表扬、不足的提醒,再配套绩效奖励,让“干多干少不一样”;四是促全员齐参与。两年下来,全院80%以上在编干警参与写稿,连聘用人员都拍过短视频,青年干警成了“创作主力”,真正实现“人人都是宣传员”。

《小西说执法》自制短剧:《重生我在霸总短剧里当特助》

《跟着小西来学法》动漫视频

(二)创新普法形式,让法律“说老百姓的话”。“法律不枯燥,就看怎么讲”。《跟着小西来学法》最打动人的,就是“接地气”的表达。一是用对“语言体系”。不说晦涩法条,改用“网言网语”“热梗”,比如用短视频讲“借钱不还怎么要”,用漫画解“离婚财产怎么分”,让群众在笑声里学知识;二是开准“子栏目”。不止讲法律,更盯紧群众需求——针对家事纠纷开《小西说家事》(玩偶剧),针对执行案件开《小西说执行》(短剧),针对诉讼服务开《小西说诉服》(微动漫),连小朋友都能看的《小西咔漫说》也安排上;三是扩广“覆盖面”。该栏目在累计推出百余期内容后,不仅有2期被中央电视台、中国长安网“点名”,20余期登上学习强国、湖北普法等平台,西塞山区委还把这些作品放到全区镇街、社区电子屏循环播,让“小西”走到群众身边。

西塞山区法院作《跟着小西来学法》经验分享

央视频《平安中国2024—黄石篇》直播组到西塞山区法院

(三)紧跟时代步伐,借势“破圈”让普法更“潮”。普法要跟上节奏,才能吸引关注。西塞山区法院紧扣热点、借势传播,让普法“自带流量”。一是盯紧“关键节点”。比如国家安全日推出《保密工作人人有责》微视频,拿下湖北省二等奖;二是围绕舆论热点策划案例解读,让群众“遇事想得起法律”;三是玩转“直播互动”。和省市级媒体合作搞直播——2024年3月,央视《平安中国2024・黄石篇》直播少年模拟法庭,4小时吸引35万网友互动,全网触达千万人次;2024年12月,直播“荆楚雷霆・2024”治理欠薪执行行动,让群众直观看到法院“为劳动者撑腰”;四是做好“二次创作”。一套素材“多端用”——文字稿改漫画、案例拍短视频,从“模仿”到“原创”,慢慢打磨出一批“爆款”。

(四)以激励催动力,让干警“主动想创新”。要持续出好内容,离不开“正向激励”。该院从绩效奖金里划出专项资金,制定宣传、普法奖励细则。一是干得好就奖。根据考核结果公示后及时兑现奖励,让“多劳者多得”;二是活力自然来。激励之下,干警写稿、拍视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,青年干警的创意越来越多——有人擅长编脚本,有人镜头感好,工作之余搞创作,还缓解了审判执行的压力;三是心态大转变。从“被动完成任务”到“主动琢磨内容”,形成“越创新越有成就感”的良性循环。

三、经验启示

1.夯实队伍是“压舱石”。正是这支政治素质硬、业务能力精、群众工作熟的普法队伍将顶层设计转化为生动实践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确保了普法工作不偏航、不松劲、不失味,在纷繁复杂的基层实践中稳住了阵脚,让《跟着小西来学法》品牌航船得以破浪前行。

2.贴近群众是“流量密码”。法律知识“硬”,但传播方式可以“软”。用群众喜欢的短视频、漫画,说群众关心的身边事,把“法条”变成“生活指引”,既降低了理解门槛,又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——“贴近群众,才能打动群众”。

3.机制闭环是“长效剂”。从年度方案定计划,到季度通报抓落实,再到绩效奖励促创新,一套“规划—考核—激励”的闭环机制,解决了“干与不干一个样”的问题,让普法工作从“一阵风”变成“常态化”。

市中级人民法院、局普法科 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