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工作动态 > 业务动态 > 普法与依法治理

【黄石普法・创新实践】“铜都说法”微课堂 解锁普法新姿势 让法律知识触手可及

来源:黄石市司法局      时间:2025-11-14 19:25

一、背景情况

全媒体时代,数字技术为全民普法带来了全新机遇,也凸显出传统普法模式大水漫灌、形式单一、覆盖有限的短板,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精准化、便捷化、生活化的迫切需求,普法模式亟待突破与创新。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,落实“八五”普法规划对“新技术新媒体普法”要求,大冶市司法局立足青铜故里文化底蕴,创新打造“铜都说法”普法微课堂平台。该平台以数字技术为翼、真实案例为核、短视频为媒,推动法治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,成功塑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普法新品牌。

大冶市普法吉祥物“青铜普法侠”

二、主要做法和成效

从内容创作到传播推广,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,“铜都说法”用实打实的创新举措,让法治知识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、“实”起来,收获了超万次网络播放量,成为群众身边的“普法好帮手”。

《铜都说法》短视频截图

(一)三维一体内容生产,让普法“活”起来

2025年5月9日,《铜都说法》第三期邀请大冶市人民法院普法宣讲员讲课

摒弃“大水漫灌”的传统模式,精准对接群众需求,让法律知识告别枯燥刻板。一是案例选取“接地气”。通过数据分析和基层调研,聚焦物业物权、劳动争议、未成年人保护等高频需求,深挖群众身边的真实案例,让普法内容自带“亲近感”和“实用性”。二是内容呈现“沉浸式”。采用“案例还原+法律解析+温馨提示”三段式结构,用情景剧、AI动画等形式将法条转化为鲜活故事,法官、检察官、律师等专业人士化身“宣讲员”,用通俗语言拆解法律关系,送上“法治锦囊”。三是形式创新“年轻化”。单期视频控制在5-8分钟,契合快节奏生活,搭配字幕、特效和背景音乐,提升视听体验。打造“青铜普法侠”特色IP,用AI儿童配音和活泼解说,拉近与青少年群体的距离。

(二)立体矩阵传播,让普法“火”起来

2025年10月5日,《铜都说法》第十三期,在大箕铺镇曹家晚村红色教育基地拍摄

2025年6月23日,《铜都说法》第六期在大冶市禁毒教育基地拍摄

线上线下联动发力,构建全媒体传播网络,让法治声音广域覆盖。一是主流平台“扩声量”。在微信视频号、公众号等政务新媒体深度运营,实时追踪传播数据,动态调整创作方向,让专业法律内容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网络产品。二是线下实景“搬线上”。将法治文化阵地、禁毒教育基地、法庭等实景融入拍摄,打造“沉浸式”普法体验。其中禁毒教育基地专题视频播放量超千次,被多个单位列为学习教材。三是多方合作“破圈传”。联合“法律明白人”、法律顾问等基层力量,在小区、乡村、商场循环播放视频;联动学校、企业、社区开展线下活动,引导群众线上学习,让普法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。

(三)双向互动反馈,让普法“实”起来

2025年5月21日,《铜都说法》第四期在大冶市殷祖镇古建基地拍摄,探讨劳动人事争议相关法律问题

打破单向输出壁垒,让群众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,让普法更懂群众需求。一是即时互动“连民心”。在微信视频号开放留言、私信功能,倾听群众心声,解答法律疑问,增强用户黏性和参与感。二是常态问需“摸实情”。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收集群众对普法内容、形式的意见建议,精准把握需求,持续优化微课堂内容。三是趣味活动“聚人气”。结合宪法宣传周、民法典宣传月等节点,举办网络有奖问答、微视频征集等活动,吸引超万名市民参与,征集作品百余部,让学法变得有趣又有料。

三、经验启

“铜都说法”的成功实践,为我市新时代普法工作提供了宝贵思路。数字技术是“金钥匙”。AI动画、大数据等技术让法条从“静态文本”变为“动态影像”,让受众从“千人一面”变为“精准推送”,大幅提升了普法效率和吸引力。内容质量是“核心力”。只有贴近群众生活、深耕真实案例,用专业解读和生动叙事,才能让普法真正走进人心,实现“尊法学法守法用法”的根本目的。多方合作是“强支撑”。构建政府主导、部门协同、社会参与的“大普法”格局,凝聚合力,才能让法治精神真正深入人心。互动反馈是“动力源”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倾听群众诉求、回应群众关切,才能让普法工作更接地气、更富成效。

大冶市司法局、局普法科 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