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工作动态 > 司法要闻 > 部厅动态

打造“五大生态”以优良营商环境为支点建设增动力、添活力

来源:湖北日报      时间:2025-11-10 16:56

10月28日,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在光谷宣布正式投产。从签约落户到正式投产,仅用了14个月,比行业平均建厂周期缩短近一半,全流程彰显“光谷速度”。


10月28日,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在光谷投产。从签约落户到正式投产,仅用了14个月。

就在前一天,10月27日,总投资242亿元的远景动力智能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在宜昌高新区开工建设。从签约到开工,仅用了18天,再次刷新重大项目建设的“宜昌速度”。

从小米到远景,从“光谷速度”到“宜昌速度”,企业感受的背后,正是湖北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。

优化营商环境是支点建设的关键之举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。2025年,湖北深入实施“聚焦支点建设持续改进提升营商环境行动”,加快打造政务、产业、创新、开放、法治等“五大生态”,以营商环境的“软实力”构筑支点建设的“硬支撑”。今年1至9月,湖北累计为经营主体降低各类成本750亿元以上,推动全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.7%、比全国高8.8个百分点,经营主体总量历史性突破千万户,在全国工商联“2025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”中取得良好成绩。

聚力优服务政务生态更加便捷高效

政务服务指标是衡量营商环境优劣的核心指标之一。优化营商环境,湖北坚持数字赋能,着力打造智慧赋能、高效服务的政务生态。

今年以来,我省大力精简办事流程,累计推动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68项重点事项全省落地实施,实现“一次告知、一表申请、一套材料、一窗受理、一网办理”,平均减时限79%、减环节75%、减材料50%。全面提升用户体验,“鄂汇办”开通服务事项达3019项,高频政务服务全部实现“触手可及”。

全省深化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改革,实现“一次告知、一表申请、一套材料、一窗(端)受理、一网办理”。

全省各地结合自身特点,创新工作方式,切实推动政务生态更加智慧高效。

襄阳市以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为重点,推行关联事项集成办、容缺事项承诺办、异地事项跨域办、政策服务免申办、简易事项智能办、全天候自助办“六办”联动改革。全市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主题上线180项,总办件量突破30万件,特色主题上线数量和线上总办件量均位居湖北省前列。1120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都市圈跨域通办、438项惠企事项实现“无申请兑现”。

十堰市以“数智赋能”,将206个窗口压减至102个综合窗口,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厅与“AI联办”窗口,绘制全省首张“政务数据共享图谱”,汇聚187.6亿条数据资源,实现“减时限84%、减跑动80%、减环节75%、减材料70%、减流程60%”,审批效率提升70%。拓展“跨域通办”覆盖18省90县市,升级“亲清在线”平台,实现政策“免申即享”,助力超1600家企业享受红利逾4000万元。

随州市以“减证便民、数据赋能”为核心目标,全力推动“无证明城市”建设。按照“能共享的一律共享,能取消的一律取消,能替代的一律替代”的原则,全面梳理市本级544个政务服务事项涉及的2294个材料项,经筛选去重后,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实现免提交38类,部门间核验18类,直接清理取消6类,告知承诺办理2类。

孝感市积极构建责任包保、走访了解、问题解决、产需对接“四个到位”服务机制,多措并举帮助企业纾困解难,全市4531家“四上”企业实现包保全覆盖,问题解决率95%。围绕企业发展全周期需求,构建“惠民惠企政策”全链条服务平台,实现政策“一网查询、精准匹配、主动服务”,归集各类政策1.56万条,累计兑付资金7.12亿元。

聚力降成本产业生态更加循环畅通

优化营商环境,湖北坚持在聚链成势上下功夫,切实推动产业生态更加循环畅通。一方面,坚持以链建群,加强企业间、集群间、产业生态间交流协作,同时,优化金融供给,持续扩大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、中小企业商业价值、农民个人和农村资产等信用贷款投放规模,今年前三季度,三项信用贷款发放金额超1200亿元。

宜昌市聚焦“12520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健全完善生物医药、汽车、数字经济、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发展配套政策;搭建惠企直达服务平台,将22个部门269项政策进行数据建模,实现“政策找企业”;同时,推动政企沟通常态长效,市委、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,推动解决诉求442项,数百名“首席服务员”冲锋一线,为企业全程提供“伙伴式”服务。

今年4月,咸宁上线“咸金通”平台,为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题。

咸宁市创新打造“咸金通”平台,以财政资金为纽带,推动资金链、金融链、供应链、产业链深度融合。平台整合银行、担保、租赁、保理、基金等多元金融业态,构建“一站式”金融超市,吸引工农中建交等25家银行220个网点及9家非银机构深度融入。自4月29日升级上线以来,已撮合融资3584笔、187亿元,服务企业5279户,成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引擎。

荆州市着力推动模式创新与服务集成,打造多个产业服务新载体。10月28日投运的江陵煤炭贸易产业园,通过构建“集采供销+一体化仓储”运营模式,有效帮助企业降低采购成本、优化储运流程。园区开放仅两天,即吸引4家企业签约入驻,达成意向订单总额逾15亿元。

仙桃市以培训赋能品牌建设,强化特色产业集聚优势,组织实施“万名鳝农”“万名裁缝”“万名护工”三大培训工程,打造“仙桃鳝农”等特色劳务品牌,相关产业链产值118亿元,带动就业7.2万人,从业人员年均收入10.2万元。

聚力推改革创新生态更加动能澎湃

良好的创新生态,是营商环境最重要的内涵。它能激发区域的内生创新活力,吸引各类创新主体纷至沓来,在频繁互动碰撞中,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,实现新的技术突破。

今年以来,我省紧盯创新创业“大事”,围绕产才融合搭建“赋能平台”,吸引高校毕业生留鄂来鄂就业创业超过35万人。探索科技金融改革,创新推出科技金融产品171个,推出创新积分贷、科技人才贷等系列科技信贷产品,累计发放贷款超1033亿元。构建成果转化通道,举办湖北实验室亮点科技成果发布暨转化路演活动,现场集中签约20个项目,金额达105.27亿元。

武汉市围绕畅通科技成果转化,大力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形成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31个,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10家,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、高校院所、医疗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89家,获财政研发资金和社会投资超50亿元。东湖高新区聚焦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初一公里”风险痛点,创新推出全国首单“高校院所概念验证保险”,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。

黄冈市英山县烟草局开展“普法宣传进乡村”活动。

黄冈市着力打造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,高标准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黄冈功能区,总投资171亿元的24个重点科创项目全部开工,其中6个建成投用。由湖北科峰传动公司牵头组建,3位院士领衔的全省首家“湖北省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”落户黄冈,汇聚高端研发人才20余名,带动市内15家企业协同创新,成功研制出全省首款智能艾灸机器人。

黄石市抢抓入选省级、国家级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契机,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。全市共有400余家企业参与试点改造,其中,90%以上是民营企业,2026年底将全面完成任务。大冶湖高新区、阳新县城北工业园成功入选国家万兆光网试点园区,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插上“数字翅膀”。

潜江市加快建设以潜江科创中心公共综合服务科创平台为核心、以4家市校共建高水平科研平台为主力、以226家企业研发中心(实验室)为骨干、以22家企业异地研发机构及离岸科创中心为支撑的“1+N+M+L”科技创新平台体系,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厚植优沃土壤,在光纤材料、集成电路、光刻胶等领域突破多项“卡脖子”技术。

聚力强功能开放生态更加自由便利

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,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,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,依托大规模市场优势,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。今年以来,我省坚持在包容有序上下功夫,切实推动开放生态更加自由便利。

武汉海关关员现场监管“船边直提”货物。

以“光芯屏端网”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湖北重要支柱产业。武汉海关优先将AEO企业纳入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,对一定范围的高新技术货物将口岸查验要求调整至目的地实施,降低货物在不满足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开箱查验可能导致的灰尘污染、产品受损等情况,减少企业在口岸的通关时间和成本。目前,湖北AEO企业达180家,连续三年中部居首。

鄂州市以花湖国际机场为核心支点,持续提升通关效率、优化产业生态。作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,花湖国际机场已开通16类“空空中转”业务模式,全面推行“7×24”小时通关服务,货物中转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60%。今年前三季度,花湖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累计达108.3万吨,同比增长58.1%。

不止是花湖国际机场。长江之滨,武汉阳逻港开辟直达韩国、俄罗斯等5条国际航线,连接全球117个港口;铁轨之上,中欧班列(武汉)累计开通59条稳定的跨境运输线路,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、120个城市,连续两年开行量突破千列。湖北持续提升枢纽功能,优化物流体系,推动多式联运快联快通,上半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3.06%,低于全国0.94个百分点。

荆门市紧盯企业所需,谋划创建一批“小切口”改革试点,助推锂电海外“抢滩”拓市。针对部分特殊货品成本高的问题,在进口镍资源运输上,探索海江联运“一船到底”模式,争取开通印尼拉博塔港-武汉阳逻港国际直航航线,单吨运输成本降低200元以上,每年节省物流成本1.5亿元;在打通锂电池运输瓶颈上,成功纳入全国铁路运输首批试点,开通荆门至防城港锂电池铁路运输专线,打通新“出海口”。前三季度,荆门锂电池出口额达35亿元,同比增长10.4%。

天门市为助力企业抢抓跨境电商发展机遇,主动靠前服务,指导并协助企业开展系统化“跨境电商赋能培训”。培训突破传统课堂模式,采用“以老带新”的实战教学模式,由经验丰富的资深运营骨干带队,在现场实操中传授技巧、解决问题,快速为企业锻造出一支既熟悉产品、又精通国际电商规则的运营团队。如今,天门服装电商市场主体已达7000户,跨境电商日均出货60万件,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聚力固根本法治生态更加公正透明

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。湖北把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支点建设的关键之举,加强重点领域立法,修订完善《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办法》,推动全国首例跨省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在湖北成功落地。规范涉企执法,坚决纠治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等突出问题。建立涉企案件“绿色通道”,推动涉企诉讼全流程提速,涉企案件平均审理时长降至59天。

恩施州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,大幅压缩州级行政检查事项至87项,相比去年减少76项,同比下降46.6%;推行跨部门、跨层级联合检查,已归集州县乡三级具体检查计划2663条,其中联合检查企业826家;建成“行政执法·一码监管”平台,推行“入企扫码”,实现检查过程可追溯、全透明。为规避随意处罚对企业造成的伤害,恩施州实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报告制度;出台《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报告工作指引》,实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事项目录管理制度,严格规范涉企处罚行为。

神农架林区聚焦游客出行高频场景,以“旅游警务”为服务品牌核心,在执法中精准把握“尺度”与“温度”的平衡。针对游客因不熟悉路况导致的违停、因赶行程引发的闯红灯等轻微交通违法行为,全面落实“首违免罚”“以教代罚”制度——对首次违法且情节轻微的游客,通过现场普法教育、引导纠正违法行为的方式替代罚款处罚。今年以来,已为游客免于处罚金额超7万元。

黄石市按照“同一对象、相近时间、应联尽联”原则,推动跨部门、跨领域、跨层级执法主体对同一监管对象开展联合检查,将“综合查一次”从制度设计转化为具体实践。创新运用“信用+监管”模式,根据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,对违法失信者“无处不在”、诚信守法者“无事不扰”,有效防范“选择性执法”“人情监管”等问题。今年前三季度,发起应用信用分类任务占比93.75%,同比上升17.31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.01个百分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