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30日上午,曾服役于驻澳门部队的民兵田娜娜老师带着她的“红色电波”走进黄石市启航学校报告厅,为102名学生开讲《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》——一堂专为“折翼”少年定制的国防教育课。
从“澳门的晨曦”到“启航的星光”
田老师以2014年庆祝澳门回归十五周年阅兵训练切入,分享自己从“长发女生”到“黑关公”的蜕变:七公分内增高战靴磨出的血泡、四十秒不眨眼的军姿、三小时不离手的钢枪……一张张照片把同学们带进“黑夜当白天、雨天当晴天、没有星期天”的淬炼现场。她特意停顿,指向自己小腿上6针缝线的疤痕:“当年我也想过‘放弃’两个字,可班长告诉我,人这一辈子,真正的‘掉队’不是跑得慢,而是停得早。”
“军人的勋章”也是“少年的复位键”
互动环节,田老师把三枚写着“忠诚、坚韧、重来”的纪念臂章抛向观众。抢到臂章的小浩(化名)曾因打架斗殴进入启航学校,他怯怯地问:“老师,我档案里有‘前科’,还能当好人吗?”田娜娜走下讲台,把自己曾获赠的“四有”军人徽章别在他胸前:“档案只能记录过去,不能定义未来。今天,把‘重来’贴在心口,明天你就有资格给自己写新的档案。”小浩抬手敬礼,动作生涩而眼神坚定,相机定格下他憋得通红的眼睛。
“电波”不逝,矫治有声
学校校长胡亚勤介绍,启航学生普遍经历“认知偏差—情感创伤—行为失范”的连锁反应,传统说教效果有限。“田老师用‘流血不流泪’的故事把‘规则’翻译成‘勋章’,把‘服从’翻译成‘选择’,让此次国防教育成为了启航学子行为矫治的‘正向增强剂’”。
下一步,学校将继续开展更多此类活动,持续为矫治少年种下“规则意识、家国情怀、重新出发”的种子,让红色电波在特殊阵地上永远嘹亮,也让“折翼”少年在电波声里找到重新起飞的频率。
(市启航学校 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