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工作动态 > 业务动态 > 普法与依法治理

【黄石普法·创新实践】 黄石市“八五”普法典型创新案例 青铜故里·法润黄石:“黄小法”的破圈实践

来源:黄石市司法局      时间:2025-09-24 10:27

“黄石普法·创新实践”开栏语

在历史长河中,四十年虽短暂,却见证了中国法治宣传教育事业的光辉历程。从“一五”到“八五”,普法工作从法治教育启蒙走向全面法治实践,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的伟大跨越。2025年9月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》的出台,标志着普法工作进入全新历史阶段,为法治宣传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与制度基础,推动其从“软任务”真正转变为“硬责任”,步入规范化、制度化、常态化的发展新轨道。

在此背景下,黄石普法工作也迈入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。“八五”普法以来,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指引,将普法宣传深度融入法治实践、基层治理和百姓生活,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黄石特色的创新举措。从“人社惠民政策进万家”、“税费E站”智慧服务、“法律明白人”培养工程的全面实施,到法治文化广场、法治口袋公园、“法治号”有轨电车穿梭于黄石街头,再到“黄小法”普法IP融入百姓日常,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普法形式,更提升了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实效性。

值此“八五”普法收官之年,我们特开设“黄石普法·创新实践”专栏,对上述创新案例进行集中展播,系统总结工作成效与典型经验。本专栏将通过详实的案例与生动的故事,全面展示黄石普法工作的创新足迹,分享法治建设的宝贵经验,旨在进一步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,为法治黄石建设汇聚智慧与力量。让我们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》指引下,共同期待黄石普法以持续创新为动力,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使命,以护航人民美好生活为追求,作出新的更大贡献!


【黄石普法·创新实践】

黄石市“八五”普法典型创新案例

青铜故里·法润黄石:“黄小法”的破圈实践

一、背景情况

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”。为落实“谁执法谁普法”普法责任制,破解传统普法单向灌输、实效不足等难题,黄石市司法局立足“青铜故里”文化底蕴,创新探索“法治+文化+IP”路径,打造特色普法形象“黄小法”。通过从平面设计到立体形象、从固定场景到全域渗透的迭代升级,该IP将抽象法律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,推动法治宣传从“被动接收”转向“主动参与”。这一实践显著提升了普法的渗透力与实效性,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法治文化动能。

二、主要做法和成效

(一)根植地域文化,塑造法治IP标识

“黄小法”的塑造紧扣“融合法治内涵与地域文化”的核心原则。在设计上,它以象征公正的神兽獬豸为原型,体现法律庄严性;其头部造型灵感源自黄石经典歌曲《小燕子》,呼应城市工业文明历史;主体色调采用青铜色,彰显黄石三千年青铜矿冶文化底蕴,巧妙实现了“传统与现代”“法治与文化”的有机统一。2020年,随着黄石市法治文化公园的落成,“黄小法”首次与公众见面:以二维平面形象融入公园的宣传栏LOGO和剪影草坪牌,而3座身高1.5米的立体卡通雕塑更是成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。这些生动形象吸引了众多市民,尤其是孩子们的驻足观赏,成功地将抽象的法治精神转化为具象的文化符号,初步建立起了“黄小法”在公众中的认知度。

(二)迭代技术载体,拓展全域覆盖

一是拓展移动普法阵地。2023年,市司法局联合城发集团打造全省首列“法治号”有轨电车,车身融入“黄小法”形象彩绘。该线路全长26.88公里,途经30个站点,日均载客量约1.3万余人次,成为穿行于城市间的“流动法治风景线”。

二是智能形象升级。2024年,“黄小法”完成3.0版本升级,由平面形象迭代为三维立体动画。新版本在保留核心设计元素的基础上,融入动态表情包及各类肢体动作,并配以“大家好,我是黄小法”的专属语音,显著提升了形象的亲和力、表现力与受众情感连接度。

(三)创新产品矩阵,精准服务需求

一是升级传统媒体栏目。2024年,联合黄石广电对公益普法专栏《法治视界》进行全新改版。聚焦提升普法精准性与趣味性,增设核心板块“天天说法”,创新运用动画技术打造“黄小法”节目代言人形象。该形象结合社会热点与民生案例,以通俗语言解读法律法规,推动节目风格通俗化、轻量化。栏目通过有线电视及“云上黄石”平台同步推送,构建全媒体协同传播网络,有效强化了中老年受众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。

二是深化新媒体互动传播。以“黄石司法”抖音号为主阵地,系统打造四大特色板块,即:“黄小法”直播间:每周四固定开播,累计播出40余场次。邀请法官、检察官、监察官、律师、行政执法人员等担任“普法主播”,聚焦“一月一主题”,通过真实案例以案释法,累计观看量超6万余人次。“普法小剧场”:融合真人普法短剧与AI动画“黄小法”解说,趣味化宣传法律法规。“谁执法谁普法”跟拍实录:“黄小法”化身主持,带领观众全程跟随行政执法过程,展现执法普法融合实践。“黄小法”热点普法:针对社会热点案事件,图文解读快速响应普法需求。

三是构建线上服务平台。依托“黄石司法”官方微信号、视频号,系统整合三大功能。一方面开展常态化普法推送。定期发布普法短视频、小贴士等。另一方面拓展智能化服务支撑。重点打造“‘黄小法’公共法律服务平台”,创新推出“黄小法”AI律师,融合热线、网络、实体三大咨询渠道;实现专业化资源调度,统筹公证、律师、法援等6类公共法律服务职能,联动全市律师、公证员、法律明白人等7类法律服务人才资源,开辟“法律点单”“普法产品库”等通道,以“普法宣传+法律服务”双轨并行模式,使“黄小法”IP深化为群众身边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顾问。

四是聚焦青少年精准普法。2024年,联合团市委等部门,推出“黄小法”普法微课堂。针对校园欺凌、网络安全等热点问题,采用“AI动画情景还原+以案释法剖析+律师专业指引”三维模式,制作系列微课,有机融入中小学校课堂教育主渠道,同步通过“黄石司法”“青春黄石”等政务新媒体矩阵推出,首季24期累计播放量达4.4万余次。2025年,创新联合市检察系统“心尖上的检察·小雪姐姐”法治宣讲团队,打造“暑期爱心托管班‘雪’法护童共成长”双IP普法新模式,依托“黄小法”同步直播,联动全市100余社区托管班的3000余名青少年同上一堂法治课。

五是开发亲民普法文创。“黄小法”系列文创涵盖玩偶公仔、贴纸、练习本、帆布袋等日常生活用品,设计融合法治元素与潮流审美。在社区宣讲、法律咨询、校园法治课等普法活动中,这些法治文创作为互动奖品,以轻量化、趣味化的形式承载并传播着法律知识。例如,印有“黄小法我晓法”“法护成长与法同行”等标语的“练习本”、满印24个“黄小法”微信表情包的动漫贴纸等,让法律知识自然融入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场景,有效提升了普法宣传的覆盖面与渗透力。

(四)深化场景服务,激活IP功能价值

一是突出节点服务,让法治精神具象化。在“民法典宣传月”“宪法宣传周”等节点,组织“黄小法”大型人偶与民众互动,开展法治有奖问答等,传递“宪法是根本法”“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百科全书”等核心理念。2024年5月“民法典宣传月”活动中,市民与“黄小法”打卡框互动的场景被司法部微信公众号专题报道,并作为推文封面图片,标志着“黄小法”IP形象首次亮相国家级普法平台。

二是突出节日服务,让法治理念民俗化。“黄小法”深度融入春节、国庆等传统节庆场景,化身文化纽带传递法治温度。尤其在春节期间,作为“法治年货使者”走进商贸区、年货集市及乡村社区一线,为市民派送法治主题春联,如“和顺敲开福禄门法治迎来满园春”等作品,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吉祥韵语,既保留传统年俗祝福,又自然植入法治理念,实现法治文化与节日温情的共生共融。

三是突出跨界服务,让公共需求集成化。一方面赋能体育赛事,2024年黄石半程马拉松赛事期间,“黄小法”为全球参赛选手加油互动,同步传递法治正能量,生动展现城市人文温度与体育精神融合。另一方面创新文旅普法,2025年“探访工业遗产法治守护童心”法治闯关亲子游园活动中,“黄小法”担任“法治导游”带领家庭深入华新1907文化遗址公园,结合《文物保护法》《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》等法律法规,开展现场解说,实现“游览中学法”的沉浸式普法新体验。

三、经验启示

一是文化筑基,深耕地域基因避免同质化。“黄小法”的设计以青铜文化为魂、工业记忆为脉,使法治符号与地域情感相共鸣。实践表明,普法工作只有深植地方文化土壤,才能引发群众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,避免“千城一面”。

二是技术赋能,以创新迭代破解传播瓶颈。“黄小法”从平面到三维,从静态到“活”起来,其始终以技术的不断升级使普法的形式更鲜活。普法工作需打破“路径依赖”,主动运用AI、VR等新媒体、新技术,持续提升普法的吸引力和覆盖面。

三是需求导向,以精准滴灌提升服务效能。“黄小法”针对青少年开发短视频课程、设计文创产品,针对不同群体制作“普法点单库”“普法产品库”,始终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。这启示普法工作应从“大水漫灌”转向“精准滴灌”,依据不同群体特点定制内容,实现“群众需要什么,普法供给什么”。

四是场景融合,全域渗透培育法治好习惯。“黄小法”通过“线上引流+线下体验+文创渗透”等模式,推动普法实现广域覆盖。普法工作需打通线上线下,将法治元素深度嵌入群众日常工作、生活及娱乐等多场景,打造“生活化普法”生态圈。

五是协同共治,构建普法服务共同体。“黄小法”与“小雪姐姐”的联动实践表明,打破系统壁垒,融合检察专业与“黄小法”传播优势,紧扣民生需求,将普法宣传嵌入托管服务等民生公共领域,实现了社会治理与法治教育的双效提升。

(局普法科 供稿)